佛教 佛學 佛法(一)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简繁转换 - 简体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最初學佛的人,是不容易弄清楚的就是「佛教、佛學、佛法」,幾乎把這三者混為一談。 佛教,好像每一個人都懂,事實上佛教包含有佛學、佛法。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佛教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如果談論佛教,就祇談這些宗教儀式、儀軌,談一些組織型態上的問題,那祇是宗教。 若談論宗教,世界上的宗教至少有五大宗教(天主教、基督教、伊斯蘭教、佛教、道教),也流行有世界七大宗教(天主教、基督教、伊斯蘭教、佛教、道教、猶太教、印度教“及其前身婆羅門教”)或十大宗教之說,都強調必須要有教義、教堂、教士、寺廟,還要有信徒……,這些都是宗教的型態。大部分宗教幾乎都俱備了這些,可是以五大宗教的佛教來說,必須要掌握與其他四大宗教最大的不同點在那裏!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印度當初有六大學派(彌曼差、吠檀多、數論、勝論、正理論、瑜珈),而佛教是印度末期的一個學派(佛陀學派)。 如果以正面的來說,佛陀學派是一個改革性的學派,若以負面的來看,其他學派都認為佛陀學派是一個叛逆的學派。佛教正式形成是在印度,是在釋迦牟尼佛時期,因為其他的學派總會有一些不圓滿的地方,釋迦牟尼佛的思想強調眾生平等、解脫自在,其他學派都沒有辦法達到這種目的,例如婆羅門講究一個身分、地位……其他的學派,幾乎亦離不開身分、地位,所謂貴跟賤的差別。釋迦牟尼佛為了改革這個觀念,祂強調眾生是平等的,沒有貴賤,沒有階級。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宗教有它的組織架構、成員、它的經典,以及它的生活方式。而佛教的內涵是指道理方法,也就是經、律、論三藏,其中佛教的經典一般說是《大藏經》,其實,現在的《大藏經》已經不同於以前了; 現在的《大藏經》裏除了原來的,還有很多「續藏」。「續藏」就是後期的高僧、大德寫的心得,也同樣放到藏經裏。實際來說,原來祇有佛陀所說的經、律才是;至於論都是修行到達了菩薩的境界所表現的心得,這些都稱之為「論」。所以「論」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,是菩薩們說的,祇有「經」跟「律」才是佛說的。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中國的佛教,至少將近兩千年的時間都存在一種現象,就是祇有一些人專門去修學「經」、「律」,而普遍的人都是依據「論」來修習。為甚麼會造成這種現象? 因為佛陀說的「經」涵義太深、太廣,常說的法義甚深微妙,不容易理解,那麼普遍的人就根據這些菩薩們的心得來學習佛法。大家會常常看到這種現象,無論是弘法電視也好、佛教的雜誌也好,表現出來的幾乎都是甚麼論師說、菩薩說、祖師說,真正佛說的少之又少! 好像從事「經」典與「律」部研究的也越來越少,反而在論部下功夫的越來越多。這是因為「論」是菩薩們的心得,比較容易抓住,而且的確有很多原來「經」典,涉及到文字的名相問題(有巴利文、梵文,還有些是巴利文、梵文或者中文混合在一起),常常令人分不清楚。從佛學辭典就可以看出來,很多名相如果弄不清楚就很容易錯解,有的是梵文跟中文混合,有的是梵文跟巴利文……是關係到「經」的問題,「論」就比較容易了解。所以才會說大乘好像強調菩薩法,其實不可以用這種方式去看經、律、論,並不能單以「論部」來做為修習的依據或依歸,畢竟我們是學佛(學釋迦牟尼佛),所以「論」祇能拿來參考,好像讀書寫心得報告。 出現一種現象:佛弟子提出一個問題,去問不同的法師,不同的法師告訴你的答案都不相同,那是因為法師學的是某一些菩薩的論,講的就是那部論的內容,如果是依據佛陀說的經典,肯定都是一樣的!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佛學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佛法之學,通常側重於思想體系、源流、發展之闡述等;自其內容範圍而言,除佛陀所宣說之教法外,亦包括其嫡傳之弟子、後世宗師、歷代學者,以佛陀之教法為依據,加以解說、抉擇、闡論之佛教各種宗要學說。又若就教法內容之類別而言,佛學統括理論與實踐二方面,包攝教、理、行、證四法。至於現代所稱之佛學,則是為將佛法流行人間,化度新學根器眾生,或為因應時代學術潮流,而強調以新方法加以整理,並作有條理、有系統之說明,而使之學術化者。 佛陀將教法授予弟子,弟子們輾轉傳至後世,所結集之經、律、論三藏內容,不外剖釋宇宙現象、人生真相,示導如何解脫以達究竟安樂之法門。故佛學所探討之主題,是以人生解脫為中心,兼論及宇宙之問題二大部分。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打開一部經典,一開始都是講:如是我聞,一時佛陀在甚麼地方,參與甚麼,都是跟一些甚麼人、甚麼對象,然後呢? 大家出去托鉢去化緣,回來後吃完飯,就坐下來……這些談的都是佛教僧團的型態,經典後面才開始有佛陀說法,所以把經典前面跟“後面說法”的內容組合起來,就有佛學。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佛法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總結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此中可以發現一個最大的差別: 佛教是一種信仰,你不一定俱有這種知識。 佛學有宗教的樣子,可是講究知識經驗或者道理方法,祇是一些學理、理論,一般人不一定做得到,也不一定去實行。 佛法卻包含了佛教與佛學! 所以這三者的關係,可以獨立;也可以知道,佛教跟佛學可以成為一體,佛法就包含了佛教與佛學。如果一定要很明顯地去分界,那麼有道理、有方法,是一種知見,在概念上叫佛教,在學理上叫做佛學;佛法則關係到生死,把佛教與佛學這些內容適時成為可以讓人得到解脫、完成涅槃的結果,達到這種境界的才叫做佛法! 更簡單的說法,能夠解脫生死、離苦得樂的才是佛法。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可以說得更簡單一點,祇要皈依了三寶,不管是現“在家相、出家相”,都是佛教徒。成為佛教徒以後,去學習有關的知識經驗,就是佛學。 知道這些知識經驗,然後化為修養,顯現饒益性,那就是佛法! 因為這三種(佛教、佛學、佛法)學術名稱,尤其是佛學、佛法,如果再加上佛教,就會很混亂! 亂的原因就是沒有辦法去分辨三者的內涵。禪宗有一句話,說一個人能說善道,叫「知解之徒」,佛學就是知道這些經典文字,也能解釋,但能不能去實踐那就關係到佛法了!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從經典中可以很容易去把握,所謂「佛教」就是佛法僧的型態組織;「佛學」以經典說就是八萬四千法門,提出來一些學術名詞、文句、法相,了解它的意思,好比說「煩惱即菩提」,煩惱是一門學問,菩提也是,可以說出為甚麼煩惱即菩提的道理來,很明顯就是佛學;如何完成佛法呢? 比如「煩惱即菩提」,能不能夠化解煩惱顯現菩提? 能夠化解煩惱,顯現出菩提來,這才是所謂的「佛法」! 有所謂的佛學專家,其實「專家」兩個字很難說,也許是個學佛的,在佛學的範疇之內知道的很多,但能不能把佛學化成為力量,就以「普度眾生」來說,要俱備「慈悲喜捨、四弘誓願、六波羅蜜法」……等,把這些條件、知識,理論統統搬出來,這就是佛學,但能不能夠實踐? 能不能夠使它發揮成為力量? 所以必須要完成修行才能稱之為佛法! 可以這麼說,從所謂的「一切智」、「道種智」跟「一切種智」來分,「佛學」就是一切智,包含世間的、出世間的學問,也就是世間的道理方法與佛教經典裏面的道理方法,這稱之為「一切智」。甚麼是「道種智」呢? 那是專業性的,佛學裏面有十大學派,是屬於道種智,看看十大學派中偏於那一個學派? 那佛法就包含了「一切智」、「道種智」。「一切智」就是說佛學,「道種智」是佛學裏面的專門性的道理方法,那佛法就包含了「一切智」、「道種智」所完成的「一切種智」!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參考資料: 本網頁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